相信某些人跟我一样,在某一时刻惊艳于《卓越绩效准则》(以下简称“准则”)这个管理框架的魅力,才把它当做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。这十年以来,越学习、实践就越觉得准则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深”,个人认为差不多汇集了现代管理学最主要的前沿智慧成果,为每个组织的经营管理指明方向,提供框架、方法论和路径。
如果将管理课程的难度划分为“初阶、中阶、高阶、超高阶”四个等级,准则可以划到“超高阶”这个等级,因为理解和应用它不仅需要储备较宽广的通用知识、较多的管理基础知识以及管理专业知识,还需要具备一些思维,比如系统思维、结构化思维、金字塔思维、创新思维等。在这里以最新版(2023-2024)的美标为依据做一些简单分享,不到之处请海涵。
一、准则中蕴含的管理理论
近现代以来,传统的思维理论受到相对论、控制论、系统论的挑战,在管理科学中,这“三论”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,基本上已经成为管理学中的普遍规律。
相对论的核心理念“相对性分析”、“权变原则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等在卓越绩效管理中都有非常明确的体现,比如“绩效相对评价”、“灵活激励机制”、“持续改进与创新”等。
控制论强调系统的反馈机制和自适应能力,通过不断感知和调整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优化。在卓越绩效管理中也是应用广泛,特别是在类目四中,条目“测量、分析与改进”就是对组织的方方面面进行监测、分析,并形成反馈机制,让组织可以自动调整、自行改进。
系统论的运用就非常显性化了,其一,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“系统的视野”,认为系统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,不宜以要素孤立状态时的规律和性质来解释系统的整体性质;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,对整体的认知要着眼于要素之间的关系;价值取向以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劣为标准;对主要相关方(如顾客、员工、供应商、股东、社会)的价值要均衡考虑;对组织长短期利益要兼顾等。其二,用“碗图”展示了卓越绩效准则的系统性,是一个自我适应、自我控制、自我改进的系统整合框架,也充分展示了组织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。其三,在成熟度的评价上,着眼于整个组织系统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,展示了组织系统走向成熟的阶段和规律,等等。总的说来,系统论的运用,促使组织的发展从要素驱动阶段过渡到效能驱动阶段,直至创新驱动阶段。
二、准则的框架范式
其一,准则的范式中,大的框架用的是金字塔原理,金字塔结构的核心要求是“自上而下表达,结论先行,自下而上思考,总结概括”;里面小的框架用了并列、递进、PDCA等逻辑关系,有些条款本身就包含了“方法-展开-学习-整合”的关系。这个框架的范式就为组织提供了思考的方式和表达的范式,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纵向的分解和支持,以及横向的关联和协同。
其二,准则的范式中主要包含了系统思维、结构化思维、发散思维、综合思维、批判性思维、创造性思维、业务生态系统思维等。比如业务生态系统思维,需要理解由组织自身、客户、供应商、合作伙伴、协作者、竞争对手、社区、以及由行业内外共同构成的网络对组织发展的影响。
其三,在表述形式上,准则用“如何(How)”来提问,如“高层领导是如何确立和展开组织的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”?体现了准则的开放、包容,为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留接口,即可以在每个问题后面不断增加新的提问。也可以说,卓越绩效准则框架是个开放的生态管理系统,准则与各类组织互相学习、相互促进,每年都会有各类组织的最佳管理实践整合到准则的框架中来,又被其它的组织学习、借鉴和应用。
三、准则的管理哲学观
管理的哲学观是对管理活动深层次、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,融合了管理与哲学的精髓。卓越绩效管理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指11项核心价值观,包括系统的视野、远见卓识的领导、顾客导向的卓越、重视人员、敏捷性和韧性、组织学习、关注成功和创新、基于事实的管理、社会贡献、道德和透明性、传递价值和结果。这些管理哲学是组织管理的灵魂和底层逻辑。
“系统的视野”建议管理者跳出组织,用系统思维和视野去看待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,比如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、从各相关方的视角、从短期和长期的视角、从整个价值链、产业链、行业的视角去看。
“远见卓识的领导”建议高层领导高瞻远瞩,为组织确定愿景,能有强烈的使命感、责任感、道德感,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,带领组织走向卓越。
“顾客导向的卓越”建议组织主动的以“顾客”为中心,而不是被动地被“顾客”驱动,关注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的变化,不断改进、创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,提升顾客的满意和契合。
“重视人员”建议组织以人为本,关注所有相关方人员的需求,特别是员工,对员工进行细分管理,特别是重视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的管理,通过不同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措施来提升员工的满意和契合。
“敏捷性和韧性”要求组织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和运营的灵活性,比如在进行组织架构、组织管理的顶层设计时,要考虑到组织敏捷性的需求,包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,尽量快速决策、简化工作流程。还有,要学会拥抱丰富数据的思维,也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的技能;“韧性”是组织在灾难和紧急事件中复原力的体现,既需要对自身的业务链有全面深刻的认识,也需要平时长期打造业务生态系统,以便可以快速响应中断,与其它组织进行优势互补等。
“组织学习”是建议组织打造全面学习型组织,不仅仅是打造员工培训体系,更多的是建立一个组织学习体系,包括经常对工作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、反思后的学习、学习后的改进与创新,以及在组织内进行分享;也还包括对标学习,既学习和分析最佳绩效,也学习最佳实践。
“关注成功和创新”是要求组织理解影响组织长期成功的因素并在这些因素上下功夫,并且要具备推动组织创新的能力。
“基于事实的管理”是要求组织对内部环境和竞争性环境进行测量和分析,基于业务和战略的需要,对绩效测量指标进行选择和应用,并分析由数据和信息中得到的意义,以支持评价、决策和改进。
“社会贡献”是强调组织主动为社会、公众做贡献,包括改善教育、医疗和其他社区服务,实行资源保护,减少碳足迹,提高产业和商业实践,在社会重大问题上发挥榜样作用等。
“道德和透明性”要求组织在商务交往中注重道德行为,建立道德制度,在管理中注重公开透明。
“传递价值和结果”建议组织向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传递自身的价值,并且传递价值和利益均衡的绩效测量结果,为自身构筑各利益相关方的忠诚。
每个追求卓越的组织都可以对照这些经营管理哲学观来寻找差距,以纠偏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错误理念和价值观,并校准自身的商业行为和管理行为。
四、卓越绩效管理的方法论
《卓越绩效准则》自带的方法论是“方法-展开-学习-整合”(过程类),“水平-趋势-对比-整合”(结果类),这也可以说是系统管理的方法论。但卓越绩效模式中包含的方法论就非常多了,比如,对标管理、六西格玛管理、QC小组、PDCA循环、统计技术等,在每个类目,又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,比如SWOT分析、波士顿矩阵、价值链分析、根因分析、乌龟图等等。所以,各类组织可以跟一些老师或专家合作,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些管理的方法论,选择最适合组织的管理方法。
五、《卓越绩效准则》的应用
各级政府用准则来做政府质量奖的评价标准,仅仅是作为第三方来评价各类组织的管理成熟度,只是用了它价值的很小一部分。很多企业以及其它组织认为这个准则就是政府质量奖的评价标准,所以,也就是对照标准梳理一下已有的资料和素材,仅此而已,这其实是对准则价值的很大浪费。
用“方法-展开-学习-整合”和“水平-趋势-对比-整合”这两把尺子去扫描、测量及衡量组织管理成熟度,如实反映组织的管理现状,并做诊断后的改进和创新,促进组织高质量发展,这才是各类组织学习和应用卓越绩效准则的最大价值所在。
组织运用准则过程评价方法对所评价的业务或工作进行自评和梳理:
方法:管理的方法很难说对错,主要是看方法的适宜性、有效性、先进性以及系统性。
展开:管理方法的有效落实、持续应用、以及考核评价。
学习:管理方法与展开的自我检讨与反思、学习、改进与创新以及改进创新后的应用与分享。
整合:目标的纵向分解和横向协同,业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,管理之间的一致性、逻辑性和系统性。
组织结合自身的业务及管理目标,运用结果评价方法“水平-趋势-对比-整合”对近三年(或五年)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分析、比较和评价。
水平:绩效的当前水平。可根据产品、顾客、员工和过程进行细分。
趋势:近三年来的绩效水平的变化趋势和方向。
对比:与国内外竞争对手、标杆对比,情况如何。
整合:结果与过程的对应,指标之间的相互呼应、关联和支撑。
说了这么多,很多组织可能还是觉得学习《卓越绩效准则》有难度,这是很正常的,因为经营管理一家企业或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个人认为与其零零散散地学习很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,不如系统地学习《卓越绩效准则》,并在组织中持续地应用,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个人观点仅供参考!
内容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武汉智信卓越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所有,转载需求请联系版权方。